在第二十個“世界艾滋病日”到來之際,當胡錦濤總書記考察北京市防艾工作并與艾滋病感染者又一次握手時,當溫家寶總理再赴河南上蔡縣看望艾滋病患者并將艾滋病致孤兒童摟在懷里時,70余萬深受艾滋病困擾和更多關心艾滋病防控的人們備感溫暖,充滿信心。
這樣的溫暖和信心,人們早在4年前就已經熟悉。2003年總理到北京地壇醫(yī)院看望艾滋病患者,此后,2004年總書記和總理分別到佑安醫(yī)院和武漢大學中南醫(yī)院看望艾滋病患者和醫(yī)務人員,2005年總理赴河南上蔡和因艾滋病失去親人的老人、孩子共度除夕,2006年總理邀請艾滋病致孤兒童到中南海做客。然而,人們的這種感受,如果說起初緣于國家領導人行為背后顯示出的防控艾滋病的信心和決心的話,那么,如今則更多了對中國不斷推進的艾滋病防控步伐的體認。
這樣的堅實足音,從1985年宣布第一例因艾滋病死亡病例至今20多年間,我們時時聽到:1986年,衛(wèi)生部成立預防艾滋病工作小組;1990年,成立國家預防和控制艾滋病專家委員會;1995年,出臺《關于加強預防和控制艾滋病工作的意見》;1998年,公布《中國預防與控制艾滋病中長期規(guī)劃(1998—2010)》;2003年,我國向世界作出“四免一關懷”的政策承諾;2006年,國務院頒布《艾滋病防治條例》……
這樣的進步,還體現(xiàn)在政府的觀念上。一個最新的案例是,過去一邊是疾控部門發(fā)放安全套,進行艾滋病宣傳教育,另一邊公安部門將攜帶安全套作為賣淫嫖娼的證據(jù),相互矛盾的做法嚴重影響了防艾效果。如今,有關方面日前表示,“不將攜帶安全套作為賣淫嫖娼的證據(jù)”已成為公安部門執(zhí)法實踐的共識。在某種程度上,這又是法治的進步和對人權的尊重。
進步,也呈現(xiàn)在我們身邊的變化中。從過去一些地方對當?shù)匾咔檎谡谘谘凇⒉辉甘救?,到如今更多地方政府代以公開、負責的態(tài)度;從艾滋病患者被妻子、父母趕出家門備遭歧視,到如今許多艾滋病感染者敢于公開結婚,公眾更多理解和尊重他們的權利;衛(wèi)生部擬取消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入境限制;國家人口計生委表示農民工的性需求問題不容回避;北京成立全國首家男同性戀門診;上海在近2000家娛樂場所配備安全套免費發(fā)放機……
這些變化,發(fā)生在艾滋病防控領域。其深層內涵反映著黨和政府執(zhí)政思路的變化,是國家和社會進步的縮影。從應對非典危機開始,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堅定這樣的理念,一個重經濟增長、忽視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社會,是失衡的社會。此后日益清晰的科學發(fā)展思路,不僅讓國家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從強調經濟增長轉向更加注重民生的科學發(fā)展新格局,也帶來了艾滋病防控工作的飛躍式發(fā)展。
對于艾滋病而言,關愛是最好的“疫苗”。雖然,艾滋病流行因素依舊廣泛存在,艾滋病防控仍面臨諸多挑戰(zhàn),但聆聽社會進步的足音,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以人為本的理念下,來自政府和社會的關愛如同溫暖的陽光,將帶給我們面對疾病和災難的勇氣和希望。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日期:2008.12.1